盛京银行‘去恒大化’进程显成效,经营下滑趋势放缓但净息差挑战凸显,触及0.8%低位

盛京银行‘去恒大化’进程显成效,经营下滑趋势放缓但净息差挑战凸显,触及0.8%低位

admin 2025-04-27 汽车纵横 118 次浏览 0个评论

**去恒大化后的盛京银行:经营下滑放缓,净息差降至0.8%低位**

近年来,盛京银行在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后,特别是“去恒大化”的过程中,其经营状况备受瞩目。2024年,盛京银行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该行在摆脱恒大集团控制后,虽然经营下滑的趋势有所放缓,但整体业绩依然面临严峻挑战。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其净息差已降至0.8%的历史低位,这一数据不仅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也触及了商业银行净息差监管标准的底线。

回顾盛京银行的发展历程,该行自2014年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后,依托资本市场逐步成长为资产规模过万亿的商业银行。然而,恒大集团的入股成为其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恒大入股初期,盛京银行的业绩曾达到巅峰,归母净利润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但随着恒大集团陷入财务危机,盛京银行的业绩也开始受到拖累。

为了摆脱恒大集团的影响,盛京银行近年来积极推进“去恒大化”战略。随着恒大系人员的陆续离职,盛京银行逐步摆脱了恒大集团的控制。同时,该行也启动了大规模的高管层调整,新的管理层成员背景涵盖国有银行及地方政府系统,为银行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盛京银行‘去恒大化’进程显成效,经营下滑趋势放缓但净息差挑战凸显,触及0.8%低位

然而,“去恒大化”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盛京银行在摆脱恒大集团控制的同时,也面临着业绩下滑的困境。2024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85.8亿元,较上年减少14.6%,首次跌破百亿元大关。归母净利润也同步下滑15.21%至6.2亿元,盈利能力持续弱化。这一数据表明,尽管盛京银行在“去恒大化”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其整体业绩仍然面临较大压力。

净息差的收窄是盛京银行业绩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受宏观环境和市场因素影响,盛京银行的净息差近年来持续收窄。2024年,该行的净息差已经低至0.8%,较上一年度下降了0.16个百分点。这一数据不仅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也触及了商业银行净息差监管标准的底线。净息差的收窄导致盛京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22.33%,进一步加剧了其业绩下滑的趋势。

从利差来看,盛京银行的生息资产收益率也在逐年下降。2024年末,该行的生息资产收益率已经低至3.81%,较上一年度下降了0.34个百分点。而计息负债成本率虽然有所缩减,但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这种利差收窄的趋势对盛京银行的盈利能力构成了严峻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盛京银行在“去恒大化”的过程中,也积极寻求新的增长点。该行在年报中提到,通过优化资产投向和业务结构,积极把握金融市场投资交易机会,增加债券投资收益等方式,努力提升非利息净收入。2024年,盛京银行实现投资净收益40.47亿元,同比增加25.27亿元,增幅高达166.2%。这一数据表明,盛京银行在寻求新的增长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非利息净收入的增长并不能完全弥补利息净收入的下滑对盛京银行业绩的影响。该行在年报中也坦言,受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持续下调、市场利率下行等因素影响,银行业净息差收窄的趋势难以逆转。因此,盛京银行在未来的发展中仍需面临较大的盈利压力。

盛京银行‘去恒大化’进程显成效,经营下滑趋势放缓但净息差挑战凸显,触及0.8%低位

除了业绩下滑和净息差收窄外,盛京银行还面临着不良贷款率上升等风险。尽管该行在不良贷款率保持稳定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但关注类贷款占比的显著攀升仍然折射出潜在风险暴露的增加。这一数据表明,盛京银行在未来的发展中仍需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

此外,盛京银行与恒大集团之间的法律纠纷也对其经营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双方诉讼案件频发使得盛京银行深陷法律纠纷泥潭而难以脱身。这不仅影响了该行的正常经营,也对其声誉和信誉造成了一定损害。

展望未来,盛京银行在“去恒大化”的道路上仍需继续努力。该行需要进一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升盈利能力、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工作。同时,也需要积极应对宏观环境和市场因素的变化,寻求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机遇。只有这样,盛京银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自聂新峰,本文标题:《盛京银行‘去恒大化’进程显成效,经营下滑趋势放缓但净息差挑战凸显,触及0.8%低位》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